去年5月7日,美国德州首府奥斯汀通过了一项公投,否决了美国最大的两家共享汽车运营企业Uber和Lyft的自我监管计划,而是通过了对司机提出极高的审核要求的市议会方案,包括在车辆上张贴徽章和针对司机的指纹审查等。Uber和Lyft在公投失利后,选择彻底退出奥斯汀市场。时隔一年,没有了较为成熟的共享汽车平台的奥斯汀究竟怎么样了?
早在投票之前,Uber和Lyft这两个死对头就难得地联手,在奥斯汀当地投入了800万美元的游说基金,希望通过自己的宣传,改变政府的态度和市民们对他们的印象。
根据他们的数据,如果奥斯汀没有了共享汽车,城市的酒驾概率将直线上升,交通安全将受到影响;有一万名司机失去工作,就业率的数字会变得极为难看;而对于奥斯汀这样一个希望吸引科技人才的城市来说,赶走一个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简直是给科技中心的名号抹黑。
一年后,我们并没有看到这座城市面临崩溃,在Uber和Lyft撤出奥斯汀市场后的六个月,当地因酒驾被捕的案件数量降低到了近五年来的最低点。之前与两家大公司签约的司机们,也纷纷转投新来填补市场的小公司。即使奥斯汀的科技中心是一个泡沫,它还在慢慢地越吹越大。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在美国,Uber和Lyft就像曾经的滴滴和Uber一样,走到哪里撕到哪里不说,在巨大的资本支持下,并不会留出什么空隙给同类型的小公司生存,基本形成了两个巨头的垄断之势。
而奥斯汀这个已经被打开了市场、培养了一定的消费习惯和用户群体,却失去了“老虎”的地方,简直就是这些小企业们的天堂。在Uber与Lyft退出之后,坚决表示拥护市民们的决议,完全可以遵守安全条例的共享汽车公司在奥斯汀遍地开花。目前,在奥斯汀已经有了Ride Austin、Fasten、GetMe、Fare等近十家同类型公司。
当然,这些只在当地生存的地区性网约车,对外地的用户就不是那么友好了。美国有将近50%有差旅需求的商务客,下载并使用uber,到了机场才发现无车可用的窘境时有发生,最严重的,当然是几个月前才刚刚结束的SXSW大会。
不同于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型网络平台能够承受的访问量,奥斯汀当地的共享平台在一下子涌入八万人的狂欢中,一个接着一个地崩溃了。习惯了Uber的记者、商务客们本来就对新下载的App心存不满,卡壳的程序、永远叫不到车的体验,更是让他们怨声载道。虽然奥斯汀的人们极力希望告诉外界,没有骄傲的Uber和Lyft,我们依旧过得很好,但是在这个希望承办大型活动、需要不定期接待大量外来客的城市来说,不便依旧存在。
对于用户们来说,只要有车坐;对司机们来说,只要有钱赚;对行政部门来说,只要肯听话,那么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乎坐的是哪家的车,用谁开发的APP。对于Uber和Lyft来说,这是他们最在乎的事,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人们重新在乎起来,以求第二次闪亮登场的机会。
作为市场的开拓者,Uber和Lyft首次进入某个市场的时候,往往不会遇到什么来自当地同业竞争者的威胁,但是二进宫的路途似乎变得有些坎坷了。
和去年一样,Uber和Lyft依旧需要在法律法规上找到一些“漏洞”,比如,上个月,德州的众议院通过了一项法案,将取消对共享汽车平台司机指纹记录的要求,如果这个方案能够被州参议院和州长雅培通过,那么奥斯汀当地的通过的法案就会被否决,从程序上重回奥斯汀将不再有阻碍。
除了法律,两家大公司要面对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Lyft在全国的通信标准是从司机的收入中直接提成20%,而当地的公司比如非营利性的RideAustin对于标准服务分文管理费不取,Fasten不论远近,对每单都只收取不到一美金的佣金。司机考虑的,永远是哪家能给的钱多,而用户,只希望用最能达到车的那家公司。
对希望重新打入市场的两家公司来说,他们都必须花钱重新“赎回”自己曾经培养的司机和用户。这当然是他们惯常的手法了,uber在美国本土以每单补贴高达59%闻名,毕竟不论是Lyft还是Uber都不断地获得融资。
在赢家通吃的资本世界中,Uber绝对有用疯狂烧钱的方式逼死对手的方式,最早提出共享出行概念的Sidecar就是这么被Uber生生地挤成市场的炮灰,再多的创新、理念、技术,都没能救活他们。而这些以实现盈利为目的的当地小企业,更是物理抵抗。短短一年中,不少奥斯汀当地的共享汽车平台已经实现盈利,要让他们一下子降低车费与Uber 和Lyft竞争,可能会彻底拖垮他们。
总之,在德州的新法律还没有落地之前,Uber和Lyft不论如何游说、制造舆论,都无法染指这个市场,而一旦猛虎出闸,那些小企业就会自动落入Sidecar的境地,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