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些科幻电影导演的脑洞,回首一下十数年前的作品,不难发现有些当时只可能存在于荧幕中的幻想现在已经唾手可得。而对于那些脑洞大开的作者们来说,几乎每个人都预见到了难以避免的交通拥堵,所以他们把未来的出行方式构架在了半空之中,不论是科幻电影还是二次元动漫,我们大概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些飞行汽车的影子。
虽然就目前的政策来看,飞个无人机玩具都要经过繁琐的审核和限制,真想要把汽车开到天上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对于那些乐观的制造商而言,他们坚信未来终有一天人们会驾驶自己的飞行汽车来获得更为顺畅的出行,所以现在正是抢先占下市场的好时机。不过既然无法合法上天,那么即使有再大的热情,我们也只好把他们的行为视作为画饼,而面对这个愈发火热的领域,谁的饼又画的最香最真实呢?
作为出租车行业的颠覆者,Uber虽然近段时间里依然没能摆脱舆论泥沼,但就如同一边怼着加州政府一边自顾自的进行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一般,他们似乎从来不在乎什么政策不政策的问题。在去年10月份,Uber就一纸98页的白皮书宣告了自己正在谋划中的飞行出租业务。为了这项业务能够顺利展开,他们甚至从NASA挖来了兰利研究中心按需移动服务首席技术官Mark Moore。
Mark Moore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飞行汽车狂热者,他在2010年就已经用一篇论文讨论了民用电动短距离飞行器的可行性,并且设计出一款概念机型,命名为“Puffin Electric Tailsitter”。虽然那台概念飞行器看起来有些过于超前和还有那么点魔性,但是大家似乎都对这一概念格外的着迷,谷歌创始人Larry Page也受此启发,启动了自己的飞行汽车初创公司Zee Aero和Kitty Hawk,并推出了一款飞行汽车原型机。
如果是一般人被挖墙脚自然是怒不可遏,但NASA并不这么想,他们似乎早先也有过类似的想法但最终因为投入精力有限而草草收场,此番Uber主动来为自己分忧,NASA自然也是举双手欢迎,他们很快便与Uber签署了一份太空行动协议“Space Act Agreement”,来与Uber合作打造一套空中交通管理系统。而至于硬件产品,他们则会联手汽车制造厂商来生产一套名为VTOL的独立飞行器,虽然目前还没什么鬼影,但联手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无疑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增益,Uber也有可能会是第一家实现合法飞行汽车上天的公司。
如果硬要追溯飞行汽车的历史,那么从今天往前推个十几二十年都没问题,只是它们中的大多数都由于技术或者资金问题中途夭折。但一家名为AeroMobil的公司从1989年坚持到了今天,并把自己的产品升级到了第三代,如果说Uber与NASA的合体成果有可能最早实现合法商用,那么AerMobil则可能是第一架完成量产的飞行汽车。
在摩纳哥顶级私人物品展上,摩纳哥亲王亲手拉开了蒙在AeroMobil身上的蒙纱,经过数代进化,今天在我们面前的是名为AeroMobil 3.0的真正量产版飞行汽车。它可以收起机翼,在公共道路上以160km/h奔袭,如果有足够长的飞行跑道,它还可以在3分钟内展开机翼,车内搭载的那枚定制版2.0T引擎可以把AeroMobil 3.0推上天空,并且最高时速达到了259km/h。而机身搭载的90L油箱可以提供259公里的飞行里程,应付一下城市通勤自然是绰绰有余。
而就目前来看,这已然是一张即将出锅的饼,AeroMobil不仅展示了实体样机,同时也已经开启了预订,首批限量500架,最早将于2020年进行交付,而10万美元的售价对于那些惜秒如今的人们也并不算一笔非常大的支出。当然还是要给土豪们提个醒,想要驾驶这辆飞行汽车,大抵还要给自己考个飞行员资格证什么的,不然他们就只能像车库里那些减速带都能把地盘顶坏的超跑一样常年吃灰了。
不过谁还记得AeroMobil创始人Klein驾驶飞行汽车坠机那事儿?
Terrafugia似乎自带了一种幸运属性,它从出生到现在便一直顺风顺水,比如在2011年刚刚亮相,美国政府就对这款飞行汽车大开绿灯,通过可收缩折叠式的机翼,它可以以一种虽然稍显诡异但仍然只占一个车位的身形在公共道路上奔跑,而在打上了种种升级补丁后,它可以在同时载下四个成年人的同时,在不足550米的跑道上起飞,最大可飞半径达到了800公里。
虽然听起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实际上Terrafugia并没少跳票,此前他们分别许诺的2015年和2017年的上市计划全部夭折,而在最近,他们终于收到了金主的包养费,中国的吉利公司在今年收购了Terrafugia的全部业务以及资产。
有了金主爸爸的支撑,Terrafugia的底气也硬了起来,他们甚至已经想好了未来十年的发展计划,比如2019年在美国Oshkosh航空展上亮相最新产品,预计售价在300万元人民币以上。而他们的第二款产品则会在2023年亮相,主要解决的是对于跑道的依赖,也就是说他们会使用垂直起降方案。而在2026年,Terrafugia飞行汽车的体积将会大大减小,并且可以实现全自动无人操控飞行。
加油,我甚至已经闻到饼的香味了。
Maverick是一架非常奇葩的飞行汽车,它出自一群非营利组织的研发团队与大学生团体合作之手,他们给一辆简陋的全地形车搭上了一个巨大的菊花状后螺旋桨,但是它并没有机翼,而是使用了更为简单的桅杆和滑翔伞,来让车体在空中翱翔。
他们设计这款飞行汽车的初衷是提供边疆等地形复杂区域的人道救助,但问题是如此简陋的设计,加上较低的成本,它诞生后所发展的方向已经完全跑偏,仅在2014年就发生了两次坠毁事件,但好在受到机能限制,这款飞行汽车并不能飞往足够的高度,所以两次事故都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事故发生后,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和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都表示这货跟飞机没什么关系,所以并不属于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但在后来的挖掘中,大家发现Maverick实际上已经拿到了在FAA中作为一款私人飞行器的注册,看来关于飞行汽车这方面的监管,即使是FAA也还有不少疏漏的地方。而由于成本较低,Maverick实际上到现在还活跃在不少飞行汽车爱好者群体中,不知道在未来他们是否会在安全方面能够更进一步呢?
作为飞机制造领域的巨佬级人物,空中客车似乎并没有忽视飞行汽车这块肥肉,他们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投入了巨量的人力物力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飞行汽车原型机。而在今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他们带来一款名为Pop.UP的概念飞行汽车。
而作为巨佬,空中客车打造的这款飞行汽车也与其他对手完全不是一个画风,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Pop.UP并不能同时兼顾飞行和陆地奔跑两种功能,因为按照空中客车的设计,它所使用的是一种模块化设计的共享出行服务。当乘客乘坐在完全独立的车厢中时,可以通过手机APP来开启旅行,而空中客车的出行网络则会通过用户的偏好、交通拥堵状况、成本以及需求来判定此次服务是选择陆地行走还是空中飞行,随后使用陆地汽车模块或是无人机模块携带乘坐舱出行。
不过空中客车并没有明示这套服务何时能够上线,更准确的说,空中客车这套服务不仅用上了模块化拼装,还要有高度自动化驾驶同步加持,所以至少一时半会来看是没什么希望。
也许飞行汽车未来真的能够解决我们的出行拥堵问题,但至少现在它的高门槛还难以让一般用户踏入,也许一纸飞行执照并不难获取,但实际上大多数飞行汽车的飞行高度都无法达到政策要求,想想头顶不远处飞过的庞然大物,谁能确保他们足够可靠呢?而面对形形色色的上天计划,究竟谁又能撑到被大众所接受的那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