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这个月的美国总统大选给了媒体以及硅谷众多科技公司一记响亮的耳光,像Facebook如此大体量的在线社会可能不会面临有史以来对它最为尖锐的发难:它未保证它所提供的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以致依赖它的民众无法得知正确的民调进展。当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明显是失败者笨拙的甩锅动作,只是Facebook和Google之流欣然接下这口锅让我们看到这群人对于政治正确理想的死板,还有面对现实时的无可奈何。
Facebook“让地球上每一个人都能接入互联网”的梦想在昨天遭到了重创。它为此设计制造的无人机Aquila(天鹰座/阿琪拉)虽然于今年7月21日进行了首飞并完成了回收,但昨天彭博社报告,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正在调查这次飞行中出现的问题——这个在降落过程中发生的“结构性故障”乍看上去似乎无伤大雅,但NTSB给出的意见却不容乐观:虽然没有砸人,也没对地面造成破坏,然而这架翼展42米的超大无人机却遭到了“极大的损伤”。对飞行器来说,得到这样一个评价则意味着它的飞行生涯已经结束。
Aquila无人机是Facebook雄心壮志里的重要一环,这家互联网公司计划通过它在18km~27km的高空慢速滑翔,借助激光传输信号并将其调制为网络连接所需的信息,帮助那些难以通网的偏远地区,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不能实现地面或低空互联网接入的特殊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完整的网络服务。名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互联网的公民”的理想,听上去非常伟大和普世,只是现实正在强迫Facebook面对自己长久以来尝试掩盖的问题。
Facebook希望所有人都能上网(使用它的服务),其实并没有那么的无私,它试图做的是使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进而在有能力将流量变现为利润的同时,也把握网络舆论风向,一箭双雕。不过一个平台想要在“言论自由”的旗帜下始终保持网络的中立性,本来就是个伪命题,我不知道他们脑子里究竟哪根筋搭错,会产生网络可以无立场的错觉。这些在互联网上站队形成大立场的人(就像当时网络舆论一面倒支持希拉里那样),不就是他们千方百计想要接入的对象吗。当主体用户群的意见已经统一为一个寄生于平台上的网络意志,不管怎么说提供平台的自己绝对中立,都不会有人相信:主流意见和少数派产生利益冲突,从而产生对少数派的打压时,他们该介入吗?他们会选择保护少数派吗?不介入,守住自己的中立,在外人眼里看来就站在主流一边;出手干涉,就主动打破了自己的中立誓约。
更让他们感到紧张的是,这些用户并不受平台所控制。现实展示了它残酷的一面,这些人翻脸比翻牌还要快,现在所有人都在指责他们提供了虚假的信息,在自己的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上散播谣言,混淆公众视听,影响理性判断。甚至有人在怀疑,如果当时没有开除新闻小编,让人来把关这些信息的话,心理预期也不会和大选结果相去甚远。然而这就触动了“言论自由”和“审查”的敏感神经,扎克伯格本人也是矛盾得很,又想要“传播正能量”,又希望“提供多元化的信息”,但这两者本身就是冲突的。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在Facebook这样的科技公司所能掌控的范围内,就算Facebook真的开发出了假新闻甄别和过滤工具,人们也有理由怀疑这玩意的有效程度。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今年轻学生对于真实新闻的分辨能力实在不敢恭维,在参与调查的7804名学生里,有82%的人无法辨别同一网站上发布,就同一主题的赞助内容和真实新闻;而近70%的人认为他们找不到理由去怀疑一篇由某银行CEO撰写的软性金融文章;许多学生对于twitter博文的真实性依据,甚至来自博文提供了多少“细节”,附带的照片有多大。
说白了,所有的问题其实无关真假,而是源自信息的不对称。当信息的不对称,遇到人性的阴暗面时,就算是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大佬也要束手无策。试想一下,这个审查工具上线后,Facebook势必会受到来自各方利益集团的施压,要求他们屏蔽或撤下对这些利益集团不利的信息——Facebook并不是没有屈服过,而这正和他们一直都坚持的“网络中立”价值观背道而驰,是的,现实就是这么讽刺。
想想今年扎克伯格还意气风发地大谈迈向2026年的8大计划,现在不光是头两大步“接入全世界”和“放飞天鹰座”遭遇挫折,自己的核心业务也遭到有史以来最密集的质疑,这个冬天称为Facebook的“多事之冬”好像也不过分。从社交网络发迹,明明是我先的,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好文章呀!认真的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