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相机行业一直被德味儿与和风两大势力垄断着,它们一方有着深厚的光学底蕴,另一方有着先进的电子技术,都具备各自难以取代的优势。而且在市场上他们虽然是竞争对手,却在成长中又相辅相成。作为国内新兴品牌小蚁,似乎想用无反相机M1插足这看似牢不可破的二人世界,那么小蚁M1能成功成为相机圈的搅局者吗?
简约的外观设计没能带来简单的操作
从外观来看,小蚁M1的造型设计非常“德式”,与某可乐标厂的无反相机如出一辙。按键布局倒是各家都大同小异,仅在细微处有些许差别。小蚁M1在握持手柄顶部搭载了电源开关、拍摄模式拨轮和参数拨轮,快门集成在电源开关拨盘中心,拍照模式波轮中心则集成了一个录像模式开关。电源开关为机械拨杆式,由于拨杆较小并且隐藏在机身开槽中,所以使用时会有不便的感觉。机顶中央处搭载单触点热靴,无内闪。
手柄处为橡胶包裹,握持时不会感到特别生硬,两个拨盘的位置比较合理,可以在单手握持时进行参数设置等操作。接口和数据卡插槽集成在手柄侧面,其中包括一个SD卡插槽、一个USB接口和一个micro HDMI接口,电池仓则位于机身底部。
与一般无反相机相比,小蚁M1在机身背面取消掉了一部分实体按键,只保留了回放和一个多功能键,但是节省出的大量空间却没有带来更为可观的可视面积,背部液晶显示屏仅有三英寸,虽然不强求把相机屏幕也做成手机那样窄边框设计,但在拍照时看着茫茫的黑边,总会对被浪费掉的空间充满惋惜。无翻转屏的设计也令人略感失望,在低角度或者举高相机进行拍摄时,没有翻转屏总会带来一些困扰。
对于一台M4/3规格无反相机来说,小蚁M1的两枚套机镜头也略显臃肿。要知道在M43家族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精巧的饼干镜头。不过在M4/3这个相对开放的平台中,各家的机器和镜头之间都有着不错的兼容,在小蚁M1上搭载Lumix 14mm f/2.5或者14-140mm f/3.5-5.6来进行拍摄时,两枚镜头都可以正常的进行工作。
在拍摄时,可以通过选中屏幕左侧的参数选项,配合顶部拨轮来调节快门速度、光圈和曝光补偿,但明显能够感觉到触摸屏利用率的不足。既然标榜为手机操作模式的无反相机,那么完全可以在拍照界面右侧搭载更多功能,譬如ISO和白平衡的调节。
直接点击屏幕可以对对焦点进行选择,或者通过多功能键来切换在进行了最新的一次固件升级后(固件版本为1.0.17-cn),小蚁M1的对焦速度终于比刚到手时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毕竟对焦速度也是M43家族的传统优势之一。但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镜头还是会出现拉风箱等难以完成对焦的状况。虽然这属于大部分相机的通病,但实际拍摄时会发现小蚁M1对光线的需求相对更苛刻一些。
右划屏幕进入设置菜单栏后,可对ISO、白平衡、对焦模式等进行详细的设置,各设置选项图标采用九宫格排列。但是这样类似智能手机的操作设定并不算好用,由于图标的反应过于灵敏,滑动页面经常会造成误触后进入二级菜单。而且诸如触屏拍摄、AF辅助灯、脸部识别等功能并没有二级菜单,轻触后就会切换开启/关闭状态,在造成误触后往往不易被发现。
小蚁M1还可以进行类似于手机或者电脑一样的休眠设置,在设定的时间内不进行操作的话将会自动关机。但是问题在于,小米M1没有设置唤醒功能,在休眠后电源档位还停留在“ON”档,所以想要继续使用,就需要将拨杆拨到“OFF”再拨回到“ON”,加上体验并不舒服的电源档杆设计,增加了操作负担。
拍照界面向左滑动屏幕则可以选择各种色彩模式,包括标准、人像、鲜艳、黑白和高反差黑白等。
视频拍摄时,小蚁M1的4K(3840*2160 30p)拍摄时间最长为7分30秒,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强制结束拍摄并自动关机,并且长时间拍摄会造成电池部位略微发热。另外小蚁M1还支持2K(2048*1536 30p)和FHD(1920*1080 60p)视频拍摄。
小蚁M1搭载了索尼最新的IMX269感光元件,具备高达2000万有效像素,是目前4/3寸底阵营中最高标准的CMOS,目前同时正在使用的只有松下GX8和奥林巴斯PEN-F。可见小蚁M1从配置上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但是IMX269理论上可以提供全像素高达27张/秒的输出能力,小蚁M1却只能达到5张/秒的连拍速度,比松下GX-8的8张/秒和奥林巴斯的10张/秒要慢。看来对CMOS的调校和适应,小蚁M1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不怎么看好。
看图片还以为是金属的,看到说是塑料,雷布斯真是黑啊
真心不行啊,哎,失望。
上海自然博物馆~
手机都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