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Redmi K70E拆解》文章发布会,后台就有不少小伙伴想看看真我GT5 Pro的拆解,今天它来了。
虽然型号是“GT5 Pro”,但外观看起来跟之前的真我GT5好像没什么“血缘关系”,反倒是更像真我11 Pro。它在延续realme经典设计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同门师兄”一加的设计元素,比如相机DECO玻璃盖板的纹理,以及外圈的细密纹路,都跟刚刚发布的一加12颇为相似。如果真我GT5 Pro和一加12,二选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一款呢?
GT5 Pro硕大的镜头模组,就是它秀出来的“肌肉”,看这块头和凸起的程度,就知道相机性能很强。当然,大号的镜头也让机身变得更有分量,218g虽然称不上“半斤机”,但日常使用还是很压手的,如果再带个保护壳,差不多也奔半斤去了。
realme很早就开始在高端机上采用素皮材质,这次GT5 Pro同样提供了两款素皮版本,我们手上这台配色是皓月,简约又不失高级感,素皮摸起来手感细腻。中框为金属材质,正反两面都采用了大曲率收弧线条,尽可能压缩两侧的视觉厚度,这也是近几年高端机比较流行的做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手掌贴合感。
下面开始拆解,关机后,取出底部的SIM卡托,主体金属材质,外面包裹有塑料框架,这个黄色的半透明密封橡胶圈记一下,后面有地方跟它呼应。
第一个难点出现在开后盖的环节,硕大且极为凸出的相机DECO,使得手机放在加热板上时,后盖只有底部边缘部分能接触到热源,其他大部分地方都加热不了。所以,只能先加热DECO之外的后盖平整区域,调到100度后加热3分钟。
素皮材质的后盖,用吸盘辅助的方法是别想了,只能靠翘片打开突破口。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真我GT5 Pro比上次K70E的后盖还要严实,同样厚度的薄翘片,K70E加热后可以塞进后盖与中框的缝隙,GT5 Pro却不行。没办法,只能上更薄的金属翘片,在边角打开一个突破口,然后换塑料翘片完成后面的工作。
让我没想到的是,打开突破口之后,接着清理四周封胶的工作是那么轻松顺利,以至于让我产生一种错觉,这台机器的后盖是不是没粘好。
然而,紧接着,又遇到一个小难题,虽然四周封胶都开了,但是后盖却取不下来,猜测是DECO区域也有点胶位,单独对镜头模组进行加热,插入薄翘片,扫过DECO下方,手上反馈的力度,印证了前面的猜测,这里确实有点胶,而且封胶黏性还很大,一点点向前推进,终于成功打开后盖。
看到内部结构的第一瞬间,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后置相机模组,具体来说是其中的潜望式长焦镜头,这个头真的是太大了,大到一颗镜头占了两颗镜头的位置,左上方的主摄,在它旁边都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仿佛成了配角。
另外,与多数常见的手机不同,盖板中间位置为了迎合镜头模组的凸起,还做了同样的隆起,从侧面可以看到,隆起的幅度还挺大,这也是后盖外侧DECO区域凸出明显的原因之一。
盖板由13颗螺丝固定,闪光灯集成在上面,位于主摄和超广角镜头之间,跟它一起的还有一颗环境光传感器,通过一条黑色的FPC与主板相连。从盖板局部裸露的细节来看,它也是有金属夹层的,被黑色塑料包裹其中。
贯穿镜头模组区域的黑色长条,是NFC线圈,最左侧还有一条印着字母的,是天线FPC。GT5 Pro支持50W无线充电,线圈位于电池上方,上下共有三个固定位,从它与盖板的缝隙可以看出,下面有一大块石墨散热贴,延伸到了盖板两侧靠上的位置。
贯穿镜头模组区域的黑色长条,是NFC线圈,最左侧还有一条印着字母的,是天线FPC。GT5 Pro支持50W无线充电,线圈位于电池上方,上下共有三个固定位,从它与盖板的缝隙可以看出,下面有一大块石墨散热贴,延伸到了盖板两侧靠上的位置。
拆后盖的时候,四周封胶之所以那么容易清理,主要是因为这一圈用的都是泡棉胶,薄翘片正好插入了中间的泡棉层,所以扫了一圈都没有阻碍,打开之后摸了摸后盖和中框四周的一圈胶,没有任何黏性,原因就在于此。
前面有提到过后盖的素皮,除了手感之外,还发现两个小的细节。第一,后盖LOGO是粘上去的。
第二,后盖整体非常薄,结构跟荣耀100 Pro的后盖类似,主体都为塑料材质,表层做了一个浅浅的凹槽,装配过程中,同样形状的素皮材料直接嵌入凹槽内,通过大面积粘胶固定,为了控制机身厚度,素皮本身只有薄薄一层。用手扭动后盖,很轻易就能使其变形,好处是能带来更高的延展性和贴合性,加强后盖密封效果。
后盖内侧中间及靠下的位置,有三块大小不一的镂空泡棉,起到填充和缓冲保护作用。右下角对应扬声器的位置,还有一块黑色石墨散热贴。
DECO内侧有一块黑色圆形塑料内衬,从触点周围裸露部分可以看出,DECO主体为金属材质,装配方式跟荣耀100 Pro类似,DECO和塑料内衬外延的直径都大于后盖开孔,内衬嵌套在凹陷的金属DECO里,把后盖夹在中间,然后通过5颗螺丝和粘胶双重固定。最上方的椭圆形开孔对应闪光灯,包括它在内,所有开孔都有泡棉圈缓冲保护。
5个金属弹片,对应连接在盖板的金属夹层上,猜测应该是为了天线信号溢出。内衬外沿可以看到残留的封胶,手指按上去,还能感受到很强的黏性,盖板对应区域,也有部分残胶痕迹,内嵌结构加封胶粘合,避免了松动、凹陷和异响等问题。
这里也有一个小细节,DECO外面设计有四个圆环,看起来像是四颗镜头,而里面的透明开孔却只有三个,也就是说,外侧右下角的圆环只是个装饰,内侧对应位置接没有镜头,也没有元器件。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为了美观,有网友提出建议,可以把闪光灯挪到这个位置,既美观,又具有一定实用性。其实,我们能想到的,结构工程师基本都能想到,之所以没把闪光灯放在这里,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没地儿放,潜望式长焦占了两颗镜头的位置,圆环正下方是镜头防滚架,并不能直接接触到PCB,这就给连接和装配带来了困难,只能单独接一条FPC上去,线路和布局又会变得复杂一些。第二,现有方案的闪光灯位置不止它自己,还有一颗环境光传感器集成在一起,如果直接把它俩粘在长焦防滚架上,可能会对镜头造成影响或者干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甚至还得弄个塑料支架或者底座之类的。第三,如果真像前面两条说的那样设计,镜头区域会跟着再度升高,DECO整体也会更加凸出,那就真成头重脚轻了。所以,综合这些方面,现有方案可能是目前的最优解,至少利大于弊,并不存在什么痛点问题,也不会增加太多成本,毕竟最终买单的是消费者。而且,成本固定的情况下,在这块并不影响功能和使用的地方投入太多,意义并不大,反而会导致其他地方预算缩紧而减配,那就显得有点得不偿失了。其实,从这里你就会发现,这颗超大号潜望式长焦镜头对于整个手机内部结构、ID设计、零部件装配的影响就已经开始了。
撕开无线充电线圈底部的固定粘胶,拧下盖板所有固定螺丝,撬起取下盖板。
主板区域的结构布局已经一览无余,最醒目的依旧是相机模组,而这次的风头则是被体型更加硕大的金属防滚架抢走了,很久没见过如此设计的手机,realme为了配合这颗超大底长焦镜头,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和本钱。金属防滚架与后置三摄和前置镜头都联系紧密,直观来看,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托起主摄和超广角镜头,避免三摄出现太大的高度落差,而且,为了保证连接的便利和稳定性,三颗镜头BTB基座下方的PCB都做了叠层垫高处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层主板,只不过,这次对应位置不仅仅是简单的双层,甚至出现了三层和更多层的情况,只为弥补这个高度落差,这同样是大号长焦镜头带来的影响。
同时,它的上方还延伸出一块,压着前置镜头,为其提供支撑和防护。从宏观来看,金属防滚架还影响着整个主板正面,甚至主板背面也跟它有关联,无形中扮演了一个桥梁和通道的角色,这个留到后面拆下来的时候细说。
降噪麦克风位于左上角,离它最近的是红外传感器,右上角的扬声器与听筒合二为一,对应的镂空主板四周,还能看到一圈用于密封的泡棉圈。右侧中间位置和右下方有铜箔裸露,并向内延伸覆盖核心区域。
电池BTB在右下角,只有一个接口,电池采用双电芯单接口方案,BTB基座下方的PCB,也做了垫高处理,方式跟三摄相同。右侧有两条同轴线连接主副板,旁边还有一条黑色同轴线,横穿主板左右两端,下方为它专门设计了一个线槽支架,其他与主板相连的BTB都压在下面。
再来看盖板,隆起的圆弧跟镜头模组对应,直径小于DECO的内衬,它既是对三摄的一种保护,也间接起到了一定连接和散热作用。
盖板内侧右上方的六个触点对应闪光灯和环境光传感器,右上方和左上方的触点连接NFC线圈,右侧靠中间的两个位置对应天线FPC,斜下方的两个触点则用来连接无线充电线圈。
下方左右两侧,能看到石墨散热贴向上延伸,但面积并不大。整个盖板内侧,对应各个接口的防护措施做得还是挺到位的,电池、后置三摄的BTB,以及扬声器都有泡棉垫填充保护,就连主摄和超广角镜头模组的缓冲泡棉都没落下。
至于右下方和左上方的金属弹片,则是用来为盖板金属夹层连通正负极的。
拆解继续,断开电池的BTB连接器,在接头的端口上,有一圈蓝色橡胶圈,起到保护接口的作用。
跟着断开右侧两条同轴线和长焦镜头的BTB,它下面还有粘胶,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撬起取下。
断开贯穿左右的黑色同轴线,撬起拆卸线槽支架,剩余的BTB都压在下面,依次断开即可。
这时可以看到,主板上还有2颗单独的固定螺丝,拧下之后,断开超广角镜头的BTB,顺着主摄BTB的方向撬起整个金属防滚架。
前置镜头也露了出来,断开它的BTB连接器。
此时,主板已解除所有束缚,用撬棒轻轻撬起,注意中间的限位柱,一点点把它取出来。
撬开主摄旁边的金属屏蔽罩,断开BTB之后,金属防滚架也正式脱离。
这家伙是真的厚实,摸着像是铝合金材质。前面提到过,金属防防滚架除了跟镜头相关外,还有其他作用,答案就在背面,铛铛铛铛……它大半“身体”都压在了主板核心区域上,在与主板正面铜箔亲密接触的位置,还贴了一层导热硅胶片,包括中间的方块区域,作用都是将主板正面和背面处理器区域的热量传导分散出去,进一步提升散热性能,并且做到内部空间利用最大化。那一圈黑色区域覆盖有粘胶,用于固定防滚架。前置镜头和BTB对应位置不仅有散热膜,还有泡棉垫缓冲保护。
主板正面防护措施非常到位,除了电池之外,所有BTB基座都有橡胶圈保护,至于电池嘛,前面讲过,在接头的一端设置了橡胶圈。
此外,周围的电容和相关元器件,都做了点胶处理,相关接口的叠层PCB也看得更清楚了。
铜箔覆盖了主板正面最大一块金属屏蔽罩,背面大部分屏蔽罩都被石墨散热贴覆盖,重点区域还涂抹有硅脂辅助散热。
左上角2个金属弹片连接顶部扬声器,右上方的6个连接前置环境光传感器,右下角的4个连接侧边按键。
撕开主板正面的铜箔和背面的石墨散热贴,它们覆盖的芯片和元器件,还有一层辅助散热材料,主板采用单层PCB,更有利于散热。
核心芯片都集中在主板背面,并且都做了点胶处理,左侧最大的那颗,是来自海力士的16GB LPDDR5X RAM芯片,下面压着的绿色芯片,就是全新的高通骁龙8 Gen 3处理器,右侧稍小一点的,是来自三星的1TB UFS 4.0闪存芯片。往右紧挨着,带有高通标识的,是WCN7851 WiFi/蓝牙芯片。中间靠下略微反光的,是高通PM8550电源IC。
接着处理屏幕总成框架剩余的元器件,取出前置摄像头,前后四摄就凑齐了。
影像系统是GT5 Pro升级的重点,5000万像素索尼LYT-808主摄,跟一加12主摄同款,7P镜头,1/1.4英寸大底,支持OIS光学防抖,等效焦距23mm,光圈f/1.69。5000万像素索尼IMX890潜望式长焦镜头,1/1.56英寸大底,也是在售机型中底最大的长焦镜头,等效焦距65mm,光圈f/2.6。800万像素索尼IMX355超广角镜头,等效焦距16mm,光圈f/2.2。索尼IMX615前置镜头,一加12同款,光圈f/2.45。
用镊子撬起取下右侧的扬声器,供应商为瑞声科技。左侧还有一颗前置环境光传感器,通过触点连接主板,与闪光灯旁边的那颗,构成360度前后双光感。
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布着几个单独的触点,用于天线信号溢出。降噪麦克风、红外、前置镜头、扬声器对应的位置,都有泡棉缓冲保护,其中扬声器外沿一圈单独的白色泡棉,跟主板上的造型一致,这个确实做得很细致。左侧靠下位置的4个触点,对应电源键和音量键。总成框架中间靠下位置,有多个限位柱,而且都很长,这在之前手机里是比较少见的,同样是受到了长焦镜头尺寸的影响,面对垫高的PCB和元器件,常规高度是起不到限位作用的。
视线转向手机底部,拧下音腔所有固定螺丝,朝电池方向撬起音腔,控制好力度,上面还连着一条黑色同轴线,别拽断了。这点跟上次拆的K70E一样,接头也是在音腔旁边的小板上,断开后,抽出同轴线,音腔就拆下来了。
跟之前常见的底部扬声器不同,GT5 Pro这个好像是没做完的半成品,喇叭BOX不是全封闭状态,虽然主体跟一加12配置一样,都是瑞声科技的1115E,但因为这一缺失,导致音效上要明显差一截。
依次断开白色同轴线、屏幕、主副板FPC和指纹识别的BTB,撬起取下副板。
虽然副板的面积并不大,但各项防护措施却丝毫不含糊,所有BTB基座都有橡胶圈保护,各种元器件也都做了点胶处理,USB接口对应位置有金属片加固,麦克风外包裹有金属罩,避免卡针插错造成损伤。
Type-C接口并未集成在副板上,而是通过一条FPC直通主板,接口采用USB 3.2标准,边缘设有红色橡胶圈,起到防尘密闭作用。
压在下面的指纹识别模组也可以拆卸了,用镊子撬起取出,GT5 Pro采用的是短焦镜头方案。
旁边紧挨着的是振动单元,通过粘胶固定,它的供应商为瑞声科技,型号ELA0809,小米13、Redmi K60 Pro、荣耀Magic5 Pro、一加Ace 2、真我GT5用的都是这款马达。
底部的屏幕总成框架已经空出来,喇叭BOX对应位置,有一圈形状相同的泡棉,起到了封闭音腔的作用。麦克风对应位置也有泡棉垫,同时还采用了防呆设计。
还记得SIM卡托的橡胶圈么,之前我说过,会有个地方跟它呼应,就是右侧这条FPC下面的橡胶垫,两者颜色相同。
电池采用易拉快拆设计,撕开两边的透明胶,向上一提,很容易就能把电池拆下来。
GT5 Pro电池采用双电芯设计,等效容量5400mAh,制造商为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背面标注来看,其电芯供应商为ATL,也就是宁德新能源。
到这里,真我GT5 Pro的拆解就基本完成了。相较几个月前发布的真我GT5,它可谓是全面提升,比较突出的是核心性能、影像系统、续航和屏幕几个方面,均达到了新一年度高端旗舰的水准。而且,在设计和用料搭配上,也比较符合主流趋势,兼顾质感和高级感。通过拆解可以反映出GT5 Pro两个很重要的特点,第一是做工精细、用料足,且各项防护措施做得很到位,比如所有BTB都用了橡胶圈保护,主板和副板上的芯片、元器件都做了点胶处理,内部大量使用缓冲泡棉保护。它对于细节的处理,让我们看到了一款旗舰机该有的样子。第二是内部的ID结构、布局、空间利用,大部分都是围绕那颗超大底潜望式长焦镜头来设计的,并且采用了很多定制元器件,以满足上述需求。所以说,某个核心部件大跨度升级,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需要整体去配合它进行优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仅只是把它塞进去那么简单。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之前没有手机用如此大底的潜望式长焦。
至于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底部扬声器了,没有完全封闭的扬声器确实差点意思。另外,还有两个地方有待提升,分别是指纹识别和振动单元,前者要是换成超薄指纹模组,给后者预留更多的空间,换一个更大的马达,那就完美了。
借着本次拆解的机会,顺便跟大家聊点拆解相关的事儿。之前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每次拆后盖的时候,不直接用金属翘片全部搞定?为什么一直用那种软塌塌的塑料薄翘片?因为,它的材质柔软,边缘也没有金属翘片那么锋利,不容易伤到里面的排线或者零部件。尤其是一些新手和小白用户,无论用的是什么手机,如果之后有拆机需求,比如自己更换电池,建议提前找找拆解视频或者内部结构相关资料,大概了解下后盖下面是什么结构,首选推荐用塑料薄翘片开后盖,即使要用金属翘片,也尽量选择薄一些、软一些的,打开缝隙后还是用塑料翘片稳妥,如果是特别厚、特别硬的金属翘片,不仅可能伤到内部边缘的排线,还可能把玻璃后盖硌碎,或者给中框边缘留下几个凹痕。另外,金属翘片不能插入太深,略微超过封胶宽度就行。
还有小伙伴私信提问,为什么我的拆解都比较长?对于一些细节、操作手法都抠得特别细?其实,之前也简单聊过,我心中理想的拆机,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拆解步骤,然后展示零部件,真正有意思的部分,是不断探索手机内部结构,并且反复验证拆解思路和对于各种特殊设计的猜想。同时,在拆解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思考、感悟,以及一些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拆解要领,对读者来说,既可以作为未来自己拆解、维修、换件的参考,也可以一起讨论、分析,共同深入地去剖析一款产品,以及背后设计师、工程师的思路,最终捋顺一款手机的完整脉络,而不是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