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5G时代!毫米波技术必须有姓名
在3GPP划定的R15以及R16协议中,当前包括未来的5G网络主要将运行于两大频率——FR1频段和FR2频段。其中FR1频段范围在450MHz-6GHz,而我们普遍将它称之为6GHz以下频段,这也是目前4G LTE网络的主力频段,几乎所有的移动网络都运行与此;而FR2则集中于24.25GHz至52.6GHz,如果你对数字不太敏感,我们对这一频段还有一个更亲民的称呼:毫米波。
长久以来,6GHz以下频段支撑着移动网络的发展,无论是移动通讯还是网络应用都以此为基础。而相较而言,毫米波则是一个不太常见的新概念,但事实上,若想实现行业对于5G高速时代的畅想,毫米波技术的推进至关重要!
在近期的GMSA大会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高通、爱立信、中兴、一加等厂商进一步分享了有关毫米波技术的最新进展。在未来,配合6GHz以下常见频段,毫米波无疑将再次驱动5G生态发展,释放5G潜能、并且定点垂直行业,将更多新技术和应用带给普通用户。
毫米波是开启5G时代的钥匙
不同于低频段网络的普遍应用,早前毫米波都是通讯领域的蛮荒之地,即便有高通、爱立信等巨头的持续投入,但它始终没有真正走出实验室,来到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显然,这其中不仅有技术的桎梏,也有商业成本的考量。
在过去,毫米波相较于低频段的高带宽优势难以显现,特别是在光纤也只有512K的时代里,移动网络的普遍速率都不高,6GHz以下低频段已经能够满足所需。而当前,依靠更多载波聚合,甚至我们已经能实现1Gbps的下行表现。同时,我们知道信号传输频段越高,它的传输距离就会越短,因此毫米波技术如果需要大规模覆盖,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基站成本。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于,高频段更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技术上毫米波一直无法突破环境因素的壁垒,刮风、下雨甚至是雾霾都容易对它的传输造成影响。从运营商角度来看,在频谱资源尚能满足所需的情况下,一个需要投入大规模成本但却回报甚微、从实际表现看又暂时不会有太多提升的基础网络,的确很难体现投入的价值。
毫米波的转机发生在2017年。
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事,让毫米波瞬间成为了行业的香饽饽。首先,高通通过一系列落地实验,证明了毫米波在城市之间部署存在可行性,新技术和新的基带解决方案成功让高频电波在楼宇和复杂环境中穿行,在技术层面,毫米波突破了桎梏,成为了真正可落地实现的技术。
另外,面对5G网络的高带宽需求,毫米波也优势尽显。从带宽方面考量,6GHz频段以下,LTE最大可用带宽仅有100MHz,这意味着即便是有多重载波聚合支撑,最高速率也仅有1Gbps。但基于毫米波技术,移动网络最高带宽达到了400MHz,理论传输速率能够达到10Gbps甚至更高,而这样的高速率才能满足外界对于5G网络的速度期待。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毫米波的加入能极大地解决当前6GHz以下频段拥堵的问题。事实上,在近30年的发展瓜分后,30GHz内的频谱资源几乎殆尽,LTE、广播电视、运营商不断瓜分着有限的频谱资源。这意味着以现有的频谱技术,想要再开垦出供给5G网络的频段会尤其困难,而未经开垦的毫米波几乎就像是移动通讯行业的大陆,因为它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作用,与6GHz以下频段互补后,完全能够兼顾信号覆盖和高速率的所有需求。
我们知道,频段越高,接收天线的尺寸需求会越小,而这也成为了毫米波终端的一大优势。这意味着,机身内部的接收天线可以做得比以往更小,而对于没有尺寸限制的终端,也可以在原先的技术上容纳更多的高频段天线,从而获得更好的接收效果。
因此,可以说虽然过去毫米波只是一种实验室技术,但现如今它完全成为了人类通向5G时代的桥梁,它所承载的高带宽、高灵活度的频谱资源,将有助于运营商和厂商加速5G产品的应用落地。
非纸面技术的毫米波,正在成为现实
毫米波技术从不是纸面的空洞数据,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不少运营商的选择,诸如中国移动在内的全球领先运营商,都在积极加速毫米波技术。而这其中,也不得不提到高通对于毫米波技术的贡献。许多人并不知道。早在上世纪90年代,高通就开始着手毫米波技术的研究。
不过和GSM一样,毫米波技术的真正商用化也经历了近30年的变革,它不仅要克服高频信号本身对于遮蔽的弱势,同时也要给终端厂商以及运营商提供一套切实的可用方案。而高通则成了第一个实现这两点的通讯方案供应商,在2016年的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高通首次向世界展示了波束导向支持的非视距毫米波移动性试验,在测试中,基于毫米波技术的5G自适应波束赋形和波束追踪技术可以在真实环境中提供稳健的移动宽带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