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插卡、不用连手机第三代Apple Watch就能上网打电话,听起来是否非常神奇,苹果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其实苹果是用eSIM代替了传统物理SIM卡。
eSIM不是什么新技术,更不黑科技。早在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也就是现在说的eSIM卡。在2014年9月,苹果把eSIM卡付诸实施,iPad Air 2提供了一个名为“Apple SIM”的功能,用户无需插入SIM卡就可在机内选择运营商,当时就获得AT&T、AU、Softbank、T-Mobile等多个营运商支持。
不过eSIM卡并没有如Nano SIM那样在苹果力推之下快速普及,甚至直到2016年2月份GSMA才完成了eSIM的标准化,在GSMA官方术语中eSIM称之为Consumer Remote SIM Provisioning initiative。在标准公布的当天,三星表示旗下Gear S2智能手表支持规范。
eSIM卡是软件实现的,但拥有物理SIM卡的功能,它就像一个QQ号、微信账号一样,是一个身份凭证,又不占用物理空间(不过要存储在专门的安全区域当中)。对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来书采用eSIM意味少开一个卡槽,降低成本,对智能穿戴来说是质的变化,智能手表空间寸金尺土,一个SIM卡插槽的空间足以放下SoC芯片,只有eSIM才能让智能手表保持小巧、防水下提供LTE网络。
在去物理化后,用户无需去营业厅或是等待快递更换SIM,完全可空中更新;手机可以存储多张eSIM卡,出国时可以提前在网上购买eSIM卡,抵达目的后切换到当地运营商eSIM即可,免去下机前取卡、换卡、存卡一系列麻烦。
既然eSIM卡好处这么多,为何至今没有普及开来,智能手机非使用物理SIM卡不可么?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是第二代蜂窝移动通讯GSM的产物,其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Giesecke & Devrient在芬兰推出了第一张商业用SIM卡。
最早的SIM卡尺寸非常大,达到了85.6×53.98mm,与一张信用卡差不多大小,今天SIM卡带有尺寸塑料边框不是为了保护SIM卡,而是最初的SIM真的这么大。保留塑料框架是为了保持兼容性,就想Nano SIM变Micro SIM的卡套一样。SIM卡对于GSM网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每一台终端设备(手机)在网络唯一的身份标识,简单而言就是记录了手机号码。当手机通过SIM卡连接的网络时,服务器会对照卡内安全信息来确定SIM卡身份的真实性。
其次,SIM具有可移植性与存储功能,在一个没有“云”甚至没有手机同步电脑功能的上世纪90年代是是非常有用。在用户更换手机时只要把SIM插入新手机,通讯录、短信息立马完成迁移工作。
其后SIM尺寸不断变小,我们所熟悉的“标准”SIM卡——Mini SIM卡是在1996年出现的,2003年Micro SIM面世,不过该标准直到2010年iPhone4才采用,Micro SIM卡才得以普及。到了Nano SIM卡,SIM标准之争进入消费者眼中,苹果与诺基亚/RIM联盟推出各自的方案,最终苹果获胜,12.3×8.8mm大小的Nano SIM成了标准,也是物理SIM卡的绝唱。
时至今天,SIM卡用途回归到原点,身份标识与验证,其它一切功能用云代替,智能手机早没有抱着物理SIM卡不放的必要。影响eSIM推广最大阻力是运营商,因为用一张物理SIM切换网络远比登陆QQ账号来的麻烦,这样更有效妨碍客户“叛逃”到其他运营商中。苹果不擅长制定物理接口标准,却擅长破坏游戏规则,希望此次第三代Apple Watch应用eSIM成成为eSIM普及的突破点。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esim卡安卓系不是早在前年就用上了?然而对大陆来讲并没有什么卵用。
手表打电话???小天才早就做到了!
账号登录的sim卡可是现在国内有这项业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