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那么多理论方面的内容,其实我知道你们最想看的还是实际效果对不对,其实我自己也很期待,最近家里正缺一台冰箱,如果能满足我这个吃货对保鲜等一系列的要求,谁不想抱回家呢对不对。那么废话少说,直接开测!
保鲜能力测试
对一台冰箱来说,能有效延长食物的保鲜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也将保鲜能力测试放在首位。我们将苹果、生菜和番茄相对来说含水量较多的果蔬作为测试对象,以4天为限,冷藏室为8℃的环境下存储,看最终过了4天后的重量变化,计算失水率来衡定冰箱的保鲜能力。当然在此期间,我们也模拟了真实环境下遇到的情况,比如冰箱内除了测试对象,也一样要存放其他食物,还有就是打开冰箱门取食材,你不能因为要测试就忽略平时我们会经常开关冰箱门这种事,脱离实际的测试都是耍流氓。
(左:第一天 右:第四天)
半个苹果的测试情况,重量从初始重量149.9g,到第四天为141.6g,重量减轻了8.3g,失水率为5.5%。
(左:第一天 右:第四天)
再来看下生菜的测试情况,初始重量为290.9g,第四天的重量为250.6g,重量减轻了40.3g,失水率为13.8%。
(左:第一天 右:第四天)
最后来看一下番茄的情况,初始重量为242.1g,第四天的重量为239.5g,重量减轻了2.6g,失水率为1.07%。
虽然看起来生菜的失水率比较高,因为我们并没有将这一盆生菜放在果蔬保鲜抽屉里,而是放在普通冷藏隔板上,通常我们这种盒装的蔬菜都会放在隔板上,而不是被压在抽屉里的吧。再加上四天内我们也是正常开关冰箱,所以这个失水率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再看苹果,5.5%失水率,同样可以接受,表面氧化的程度也没有我想的那么严重,而且通常也不会有人把苹果切了一半放四天都不吃,可以说是非常暴殄天物了!番茄的失水率非常低,仅为1.07%,这对含水量较高的番茄来说,能有这样的成绩,非常了不起了。这与我们前面说的冰箱搭载的3D风润立体循环制冷风润系统有莫大的关系,可以使新鲜食材不易风干,水润也更保鲜。
制冷能力测试
不管什么高级的冰箱,也不管他拥有多少智能还是保鲜功能,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冷效果,一切都无从谈起。所以,制冷作为冰箱的核心硬指标,其实才是我们测试的重中之重。为了更精准的测到冰箱的制冷能力,我们采用了专业的测试仪器APRESYS 179-THL智能温度记录仪,实时监测冷藏室和冷冻室的温度的变化,从而了解松下双十字多门冰箱的制冷效果。
(冷藏室温度变化)
测试前先要将冰箱电源拔掉,并敞开所有门和抽屉,使其内部温度恢复到室温。测试当日的室温约为20℃左右,我们利用测温枪在测试冰箱内部也差不多到这个温度后,就将温度记录仪的探头放入先后放入冷藏室和冷冻室,准备进行测试。冷藏室的温度设定在5℃,冷冻室的温度设定在-17℃,开启速冻模式,当冷藏室温度达到5℃,冷冻室温度达到-17℃,测试结束。注:红线为温度,蓝线为湿度
(冷冻室温度变化)
最终,通过APRESYS软件导出的温度变化曲线来看,在冷藏室里,从室温20℃降到5℃,约为一小时左右,也就是冷藏室的制冷速度约为0.25℃/min;而冷冻室从20℃到-17℃约为1个半小时左右,其制冷速度约为0.41℃/min。看起来,松下十字多门冰箱在开启了速冻模式后降温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这自然是因为搭载了松下原装变频压缩机呀。
耗电测试
现在的家电说实话,耗电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但我们还是需要做个测试,看看松下这台十字多门冰箱在24小时内正常开启关闭,且装满食材的情况下的耗电情况如何。
从上图可以看出,24小时内,松下十字多门冰箱从初始值4.908度到5.888度,消耗了0.98度电,还是在正常开关冰箱的情况下所得,可以说是相当省电了。
取放测试
其实对冰箱来说,除了这些特别专业的数据测试外,我们也需要一点更为实际的测试。比如松下这台十字多门冰箱是不是对不同身高的人来说都可以拿取食物方便。为此,我们找来了两个身高不同的妹子,一个172cm,一个155-160cm之间(妹子不肯透露身高怪我咯),基本上是现代女性的身高范围。
(170cm的妹子轻松拿到最高层里面的食物)
(155-160cm的妹子稍微颠了下脚也一样能拿到同样位置的食物)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170cm以上的妹子,还是155-160cm之间的妹子,拿取冰箱最高层最里面的物品,几乎没有什么难度。即便是身高155-160cm的妹子也只是稍微颠了一下脚,便拿到所需物品了。
对吃货来说,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别的不说,松下NR-D501CG十字多门冰箱仅凭微冻技术,可以保证我随时随地不用花等待解冻的时间,就能吃到新鲜的三文鱼这点,已经打动我的心。更何况,它采用了顶置压缩机设计,腾出更多冷冻室的空间,总体积达到498L的大容量,合理的冷藏冷冻分区布局以及在保鲜、降温速度快、包括Ag+银离子杀菌、风润设计等方面的优势,都足以满足一家三口都是吃货的需求呀。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所谓的微冻 跟常见的软冷冻 什么区别?这应该作为重点写一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