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基于谷歌Android Ware 2.0的智能手表就会大规模上市,在历经了狂热的硬件叠加、技术更新之后,Android系穿戴硬件开始走向理性,这也同样意味着智能可穿戴行业将结束长达4年的恶性竞争,转而进入到专注专业功能、解决用户痛点、整合智能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发展。
据Gartner最新调查,有近三分之一的用户在使用可穿戴设备一段时间后会感到无聊,进而选择弃用,其中智能手表弃用率为29%,健身类可穿戴设备弃用率为30%。在如此高的弃用率下体现出的是目前只能可穿戴行业的弱点:同质化严重,过于注重功能性的开发而忽略了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中国互联网知名机构腾讯ISUX用户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需求急速增长,消费者最期待“健康监测”相关功能。而通过穿戴硬件检测数据从而更好地优化和管理健康,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被发明的最初原因。
2016年,由飞利浦发起的“中国健康观”的调研结果显示,在中国的数字健康趋势下,人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互联关护技术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将信息与医护人员共享。绝大多数医疗专业人士(78%)都认为将来每个人都会利用互联关护技术来帮助管理自身健康。
这也充分说明了设备本身不是重点,透过设备获得数据才是核心。任何可穿戴设备或其它智能设备,都是利用数据提升产品服务价值,并且通过运用物联网链接和数据将产品作为一种服务方式提供给客户。然而数据并非全部,可穿戴智能设备透过数据获得服务将是最大市场而非硬件本身,服务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来体现,提升用户科技体验,而基于数据采集、分析等环节,依托人工智能算法,为佩戴者提供一个完美的科技体验。
试想一下,身体数据能实时被监测,不用去医院排队便能获取专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咨询, 这使得数字化和个性化互联的医疗解决方案为个人健康的有效管理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此同时,专业健康医护人员也可以通过更长时间的数据收集获得全面的身体数据指标,医疗决策也将变得更为个性化。
尴尬的是,现阶段的健康穿戴设备却大多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个性化管理、监测的需求。目前的智能手环或者手表虽然都能监测数据,但数据较为单一且监测不准确,用户看到的往往也只是单纯数据,数据本身的准确性以及数据背后对于用户的意义却无从得知。能够整合好智能健康穿戴设备产品的数据和功能,同时紧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已经成为接下来智能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
据英国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DTechEx最新报告预测,2026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00亿美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健康智能手表作为最可能被人们随身佩戴的健康设备,成为能够帮助用户有效进行日常健康管理的得力助手。正如飞利浦全球个人健康解决方案事业单位负责人兼高级副总裁 Jorgen Behrens 先生的说法,“人们越来越需要个人健康管理,通过采取主动性的个人健康管理改变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预防疾病和提升健康状态。这是社会所鼓励的。而数字健康的发展能够帮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飞利浦希望顺应这一趋势,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工具和动力,更好的管理自身健康。”
飞利浦前不久于中国市场推出了首款健康智能手表。不同于市面手表类似手机的功能,飞利浦健康智能手表能够持续、精确地追踪各类身体数据,包括记录静息心率、最大摄氧量、睡眠效率等一些不常见的身体指标。与此同时,飞利浦健康智能手表解决了当下主流智能穿戴设备的痛点,即除了记录数据外还配备了高端的1对1电话健康咨询服务。在这一点上,飞利浦已经领先了对手一大步。
它也实现了人、机、云端更高级、无缝的交互,让可穿戴智能设备拥有“智慧”。用户的身体数据将作为反映个人身体健康的依据, 通过云平台传递给飞利浦的合作伙伴海航优联健康管理中心,由专业的健康管理师为用户提供一对一的电话指导和健康追踪咨询服务。例如,若佩戴者由于工作的原因久坐电脑前,健康管理师会建议佩戴者每周内应该适当增加运动量,并注意应该如何饮食,如何休息效率最高,通过生活行为的细节改变改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平。
随着移动健康可穿戴设备领域的迅速发展,大量国内外IT技术领域的领先企业及中小型创新企业、创业者、投资者纷纷投入到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领域。据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已由2014年的22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228亿,预计2017年将达300亿人民币。经过第一轮智能穿戴设备的洗礼,要抢占下一轮健康穿戴设备浪潮之巅,厂商和消费者也应变得更为理性和务实,回归初心,做好产品和服务不失为最明智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