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迷们一定会清晰记得,2013年之前都是耐克的天下。一招Air气垫吃遍天下,从航空工程上的舶来品不但科技度爆表,让阿迪达斯一度没有招架之力,萎靡不振被新兴的安德玛Under Armour逆袭,处境岌岌可危。
运动领域从来没有常胜冠军的说法,阿迪达斯Boost承担着阿迪达斯在市场上接连受打压,卧薪尝胆全面反击的重任。碰巧也是在那段时间,街跑运动再次兴起,从职业选手到普通玩家都需要一双像样的跑鞋,Boost中底的曙光就像电灯一样,按下开关马上就有。
买鞋不是买车,后者也许要对着4S店销售经理扯皮侃大山,前者就是挑衣服,看到喜欢的外观,从鞋柜上拿下试脚感,最后价格如果能接受,交钱、走人一气呵成。例如Ultra Boost用户购买它的理由,往往都是,这鞋子穿起来就像每一步都踩了屎一般,让人兴奋。
“踩屎”不是什么贬义词,反倒是对Boost的最高评价。这套系统的学名其实是叫发泡热塑性聚氨酯E-TPU,整个Boost鞋底是由超过2500个TPU发泡小球组合而成。TPU的搞点就是耐磨、有弹性、抗疲劳,真的踩到屎也能轻松处理干净,因为TPU鞋底本身还有很强的扛化学腐蚀的能力,强力清洗so easy。
重点在于,Boost加持能让人感觉有如神力附体。一般来说跑鞋承担着两个任务,缓冲(储能)和回弹(释放能量),真正的竞技选手可以通过矫正跑步姿势来达到跑鞋给予相同的效果,但对于围观群众而言,就真的不是一回事了。优秀的缓冲能给业余玩家带来充足的保护,高性能回弹则能给跑者带来跑步的新体验。
但跑鞋的设计师们都清楚,高回弹通常也意味着跑鞋的不稳定性增加,多出稳定设计则会增加跑鞋的重量。阿迪达斯的营销神力就此展开,Boost不一定要冲击最顶尖性能,它完全可以成为最轻、最时尚的慢跑鞋。无形装13最为致命,特别当人们发现Boost比耐克Zoom Air回弹力更高,重量更轻的时候,反转就出现了。
所谓慢跑不是真的让用户去跑步,新百伦993凭着总统慢跑鞋名号怒刷了一阵存在感,但还真没有见多少人真的会穿着这双鞋加入夜跑阵营,反而是表现更稳定的NBx系列成了NB粉的夜跑首选。所以穿上慢跑鞋,用来走路完全没有问题,Ultra Boost则将轻量化步(man)行(pao)推向了新境界。
所以业内有个笑话是,肯尼亚选手丹尼斯基梅托穿着阿迪达斯adizero adios Boost 2.0跑出了世界记录,如果他不穿鞋,可能跑进1小时。
玩笑归玩笑,诸如Ultra Boost的最轻量化设计虽然牺牲了部分稳定性,但穿起来真的非常带感。从1.0到现今发售的4.0,Ultra Boost的实际性能没有大幅提升,反而越来越火。鞋子的好卖与否与Boost技术实力本身并非等比,阿迪达斯针对用户的反馈开始不断减少鞋面的镂空设计,以增加包裹性提高穿着的舒适度。镂空设计在竞速奔跑的时候起到散热效果,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Ultra Boost并不需要在运动上过分较真。
所以Ultra Boost成功在于与衣服白搭,时尚感强。如果附上Y-3的灵魂设计,价格翻倍同样让人服帖。为此,Ultra Boost更新到3.0的时候还尝试将TPU支架换成了半透明设计,尽可能与多色堆叠的跑鞋区分开来,从气质上走出一种内敛但不闷骚的境界,特别是阿迪达斯发现被染色的Ultra Boost更受欢迎之后。
Boost本身指的不是鞋子或者鞋面,而是鞋子中底的一种技术。在受到大肆欢迎的前提下,阿迪达斯通过变更命名突出Boost、不断更换鞋面编织追求时尚感,就足以干掉那些喜欢过分执着性能的对手们,成功打入时尚圈。
显然,技术并非绝对因素,流行文化的多元性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种可能,即使性能不是最强的,阿迪达斯照样能将一双新鞋炒出万元天价。它,就是Yeezy。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穿过其他鞋子,上脚AIR ZOOM,你只会觉得脚下有异物感,何来踩屎?
耐克的zoom air像屎一样,磨脚。
66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