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送外卖的饿了么在世界无人系统大会上,公布了他们的无人机计划。他们展出了新开发的第三代智能无人机“E7”,预期在未来使用无人机上路送外卖。
这款饿了么内部研发的无人机,最高飞行速度为64千米/时,载重6千克,满载续航20千米。悬挂着的外卖箱容量20升,但自重仅485克,据说是同类外卖箱中最轻的。
在不断的外卖小哥交通事故的新闻连续剧中,送货时效、交通安全、用户体验这些问题,一直无法获得平衡。虽然我们都明白,饿了么的无人送货机立正式上路还有很长的距离。在我们能确定,无人机上路送货的合法性、安全性等问题的答案之前,它还只能是一个猎奇的手段。
但是,外卖在送货时间和用户体验这件事上,已经看到了他们寻找平衡点、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而我们现在听到的关于外卖的另一个争议,“环保”,却好像并没有什么确定的是非判断,更不要说什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上周,正当微博求锤得锤、瓜都来不及吃之时,朋友圈却被一篇旨在“换新人类良知”的文章刷了屏,《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引发了公众对外卖环保问题的关注。
文章从“每周最少有4亿份外卖”、“4亿个一次性打包盒、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导出了各种因为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而对海洋、对鱼类的危害案例,并用了“多氯联苯”这种超纲词汇,强调了塑料垃圾堆人类和整个自然环境中的其他生物的危害。
虽然看了文章,像小编这样的文科生依旧没有搞明白其中的逻辑点,电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垃圾山、被塑料纠缠的鱼类的照片,还是让人心有余悸。作为工作日靠外卖为生的普通上班族来说,这篇文章的确会成为很多人敲响一次环保警钟。
越来越的评论文章开始讨论这一问题,人们在争论,限塑令是否应该强制进入外卖行业,外卖附赠的一次性餐具应否被称作“强制消费下的污染”……对此,卖家、买家、平台,都有着自己的角度,而卖家和平台,似乎都不太愿意背着个锅。
有人提出,一次性餐具其实都产自速生树人工林,早在十年前“日本人每年吃掉中国200万棵树”广为传播时,就被拿出来讨论过。平台则表示,他们早就提出了各种环保选项,比如“无需餐具”的备注、捐赠认领树林、派发环保袋等,希望尽他们的所能尽力环保。对此,卖家却表示,他们无视这些“0餐具”的选项,就是担心万一是用户错选,会招致差评,影响店面的声誉。
网上的谈论还没有结束,上周,环境志愿者组织就将外卖平台告上了法庭。北京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起诉百度外卖、美团、饿了么三家外卖平台,环境污染责任纠纷的案件。
不论双方谁会胜诉,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其实是两件事。第一,关于外卖的环保问题获得了重视,不论是消费者、卖家、平台,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此作出了回应。第二,我们并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不论是外卖,曾经获得过关注的快递,这些近几年才在中国火起来的,以物流为基础的行业,都在环保这个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原罪。他们都是利用密集的劳动力,将物流的末端伸向了个人为单位的终端。
不论是快递还是外卖,他们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满足买家、卖家、物流(平台)三方的利润和服务平衡,而其中,最容易牺牲的,就是环境的代价,这个无需任意一方独自承担,而是消耗公共资源成本的事。
对于三方来说,用塑料袋装外卖,只要塑料袋、一次性盒子、竹筷子,都是正规渠道进货,成本在三方都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他们在法律上,就都不需要被追责。更何况,在法不责众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谁都无需承担这个影响社会、毁灭地球,这样的“高帽子”带来的压力。
想要改变外卖的环保,仅仅是把外卖平台告上法庭,并没有什么用。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对于环保这件事,有着喊口号、发朋友圈之外更加完整的意识和规范的处理方式。否则,就好像有着垃圾分类的环保箱,却从来不分类的家庭垃圾,我们的外卖环保,也会变成边发“塑料垃圾毁灭地球”的朋友圈,边先开塑料盒子吃麻辣烫的又一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