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比科学家脑洞还大的,恐怕非电影人莫属了,他们不断地改变、臆想、创作比人工智能、AR、VR更无边无际的科幻未来,扩大捕风捉影的现实,外星人,显然是好莱坞的心头好。从1950年代猩猩型的宇航头盔外星人,到蓝星人阿凡达,种族、谱系庞大的《星球大战》世界,再到近日热映的年度最深刻科幻片《降临》,每一部都离真正的外星人,更近一点。
为了能够随时惊艳观众,科幻电影一直用特别的、造型各异的形象增加外星人与地球人的陌生感和反差。从最初的表现抵御外星人的人类英雄,到讨论人与其他生物、与宇宙的关系,外形的差异一直是生物间最大的分水岭。
其实,影评人告诉我们,外星人不只是外星人,而是对现实生活的想象,是用电影语言讨论当人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陌生的世界,或者当陌生的族群闯入稳定的生活时的反映。
最早有关外星的电影是1902年的短片《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十几分钟的电影将人类送到了月球上,展开了与昆虫头外星人的攻防战,并开启了接下去几十年的人类英雄式的外星科幻电影。在这一类型的电影中,外星人的形象基本等同于外星野人,未开化却蛮力过人。
到1950年代,外星人电影开始承载寓言故事的角色,如《地球停转之日》中,外星人带着机器人到地球,教导帮助人类停止战争和环境破坏,并与人类一起组织美爵计划;《阴阳魔界》、《天外魔花》等,都有着浓重的宣扬反战和反对白色恐怖的政治寓意。
随着1970、80年代科技的发展,外星人电影迎来了黄金期,也有了各种截然不同的取向和故事发展,《星球大战》为观众创造了一种世界观的可能性,《异性》则走向细节化的黑暗,友善的外星“卡通”人成就了科幻版的童话故事。他们帮助人类探索未知的世界,也在冲突和交流中,发现内心的自己。
和许多直接的外星人电影一样,Neill Blomkamp的《第九区》也是借由外星人的故事,暗喻人类与“其他陌生的人类”的关系,用残酷的故事告诉人类“不博爱就会变成异性”的人生真谛。
不论是民族、种族、生物性的差别,人在未知面前,必定因恐惧而给予反击,在交流的障碍下,谁都没有心情等待磨合。
今年的年度外星人大片也已上线,由华裔作家特德·蒋创作的科幻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电影《降临》(Arrival),被各大媒体评选为年度最佳科幻片。不同于前文所述的那些外星人电影,《降临》试图解开一个长久以来的大Bug,语言,阻碍交流的最重要的鸿沟和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
以往的外星人电影中,不论外星人是长成黑猩猩还是蓝帅哥,他们要么精通18过语言,能直接与人类进行交流,要么自带“外星语翻译机”,而《降临》难得严肃地讨论了这一问题,当人类发现外星人停驻在城市上空的大飞船后,他们派出了Amy Adams饰演的语言学家Louise Banks试图与外星人沟通,解开外星人的语言密码。
电影中,Louise Banks受到美国军方的召唤,试图与外星族群“heptapods”展开交流,他们的官方书写文字是用咖啡渍书写的一种语标符号。有趣又足够“外星”是这种语言创造的宗旨,在原著中,这种外星文字就是一种没有标点、语序,但拥有深刻含义,能组成长句的语言。为了创造出这种充满了陌生感的“外星语”,《降临》放弃了几乎所有能够在现存文字中找到踪迹的亚洲、阿拉伯或非洲部落的原始文字,也没有采用常用的编码式的组句方法。
每一个“文字”的基础都是一个圆圈,通过变形、笔记的深浅、粗细,剧组创造出了100个外星的文字符号,表达不同的含义比如简单的“Hi”和复杂的“I am an alien but I come in peace”(我是外星人,但我为和平而来)。
《降临》除了展示了外星的语言,更重要的,就是通过语言告诉地球人,生物之间共享的同理心,因为交流而产生的共情。
语言除了交流还带有其他的含义,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决定了分析的方法,也决定了人们是否把你视作人类,俄语使用者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更高,可能是因为在俄语中“深蓝”、“浅蓝”这样的词语都是独立的。《降临》中的“Louise”和“我”的标示相似,因为他们在那个语言的的定义中,他们都是生命体。
1930年代的语言学家曾有一个理论,人类对与其共享语言的族群有天生的友善,而《降临》实践了这个理论,并告诉人类在面临外星人或者陌生的世界时,可以做出的选择和反映。
不过,每个小说、电影都有着它相对独立的世界观,有的让我们交流,有的又说随便联系会带来灾难,所以,“外星人真的来了怎么办”,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Why do not we try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