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曾经在一个节目上说过一个撩汉秘籍,“世界上说自己孤独的人很多,但是我看你,才是真正的孤独吧”。
孤独,是每一个现代人,都会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它将我们与看不惯的、得不到的一切都区隔开来。即便我们穿一样的黑衣黑裤,吃相同的外卖快餐,内心的孤独感,才是我们最独特的标志。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于是,对于每一个想要卖东西的人、品牌或者平台,都成了生活方式的兜售者。
翻开订阅号,走进街边的小店,点开小鲜肉视频前的广告,不论你是否熟悉广告或软文里的品牌,他们都无一不在向你灌输一个新的概念:我们绝不是那俗气的商家,我们是一种全新的、高级的、优雅的、独立的生活方式的代表。我们卖的不是衣服/零食/咖啡/手表/自行车,我们卖的是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每一个品牌,想要抓住消费市场,必定要拉出来溜溜的一个名词,任何能够套用在生活里的东西,当然,就能成为定义你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于一个品牌来说,通过包装,让它能够承载起如此之大的一个词,有些套路,就必须得走:
荷兰风格派
荷兰风格派(de Stijl movement)是一个世纪以前,在荷兰建立起的一个新造型主义风格,将艺术简化为抽象的几何图形、线条和原色。你一定在某些地方见过的那些红蓝黄色填充的大小不同的方格子,就是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最著名的作品。
瑞士国际主义风格/Sans-serif无衬线字体
Swiss Design,二战之后,影响最大的一种风格,从瑞士的日内瓦与巴塞尔设计学校开始。它追求几何学式的演进,以方格网为基础,理性且功能化。其中,它最大的成果之一,就是被广泛采用的无衬线字体。
用罗马字母的品牌,非常喜欢拿Sans-serif字体当LOGO的,从18世纪开始,就开始用在各种品牌上,这种笔画粗细几乎一致,没有额外的起止装饰的字体,虽然不适合长时间的阅读,但却足够醒目。1856的英国雨鞋品牌HUNTER,2014年的Airbnb,去年又重新修订了LOGO的CK,都采用了相同的字体。
这些设计的理念,都深深地植入了生活方式品牌的设计之中。他们无需过多的突破,只需要这种舒服的、理性的、简洁的框架中,创造自己的调性,就能获得大部分人的共鸣。
黑、白、或者某个的让你的环境音能够瞬间降低20分贝的单色;清晰的几个字或者字母,一定要比点击购买的按钮更大,但绝不浮夸;有些不屑这个世界的模特拍的艺术照做滚动的封面,漂亮之余又务必要留白……
除了虚拟世界的宣传图、官网照片的惊人一致,每一个生活方式的实体店,从选址、装修、到产品成列,甚至到一个新品牌的LOGO,都散发着相同的味道。红砖白漆的仓库,横平竖直的字体,你猜,这到底是一家卖周边的书店,还是卖咖啡的面包房。
其实,品牌设计,从一张广告纸,到一个营销方案,几个字母的logo,都是建立一个品牌最非常重要的构成,而最适合的字体,最适合的颜色,本来就在已成一套系统的传播学中,有着自己的定论。消费者并不需要从品牌中读出它是卖什么的,只需要知道,这个品牌简单的、数字的、不贵的品质,而这些,恰巧都是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想要销售出去的内容。
所以,当一个新品牌要闯入市场,或者一个旧品牌要抓住年轻人的心,这些套路,就成了必经之路。不要嫌弃简单的颜色,大量的留白,无性的单品,他们都在告诉潜在的消费者们,毛坯房子,旧木箱,和没抛光的铁棍,我们同样孤独。
你总是在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点diptyque的蜡烛熏香,背Apolis的帆布袋买花,裹着Acne的羊绒围巾在江边吹风,牛津退学小哥的咖啡店里,崴一勺Grom的Gelato。
这就是把自己称作生活方式的魅力,那些本来毫无意义,连英文都不是的罗马文单字,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图,每一天,你都会试图把自己的生活拼成它告诉你的样子。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喝口葡萄酒以为到了法国,再喝口啤酒以为到了德国,生活处处是套路
看得我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了
很好的科普文章,然而,LGOG是什么….(无错字,不爱活),爱活的界面设计变化就是爱活人生活方式的演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