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消费环境的变化,或许曾经的经验已经过时,盲目自信和墨守成规将成为企业的负担,曾经的行业巨头可能在动荡之中黯然离场,而那些被外人所不看好的新兴企业又可能变成一匹黑马,在种种厮杀之间,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6月25日,日本老牌百货高岛屋突然发布声明,受消费结构的变化、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实体店消费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其位于上海长宁区古北商圈的店铺将于2019年8月25日终止营业。
高岛屋成立于1831年,最初只是京都的一家二手服饰及面料织品零售商,后来逐渐发展成日本最大的百货公司之一,目前在日本拥有17家直营店,上海高岛屋是日本高岛屋在海外开设的第三家门店,也是其在中国的第一家门店,注册资本为4.9亿元人民币。除了上海高岛屋外,还有包括新加坡高岛屋、胡志明高岛屋以及泰国高岛屋3家店铺。
2012年12月,高岛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作为中国的首家门店,高岛屋将地址选在了日韩人口的聚居区长宁古北商圈,同时,这也是上海最富有的区域之一,高岛屋设立在此的初衷正是为了让那些富裕的消费群体能够体验来自日本的高端生活方式和奢侈品牌。不过,高岛屋在中国的这七年非但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反而连年亏损,最终选择了黯然离场。
虽然海外企业在国内发展大多都会受到一些诸如本土化等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高岛屋从开业之初就发现了这点,并积极地做出调整,比如引入更多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加大了餐饮、咖啡、儿童生态的比例,进行自营模式转型,甚至还特别准备了许多独家商品,但这些似乎都无济于事。
对此,有分析表示这和高岛屋尴尬的定位、错误的选址以及毫无亮点的装修风格有关。
虽然定位高端,但消费者对这类以日本精品为卖点的商品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况且随着每年出国游人数的增加,日本早已成为货真价实的热门地,比起在国内直接购买日本商品,消费者自然更倾向亲自到当地挑选商品。至于其毫无亮点的装修风格,也很难令其在“百花齐放”的市场上受到太多的关注。
当然,高岛屋也并不是第一家在中国市场败北的百货。
2015年,美国百货巨头梅西百货关闭其位于上海的直营店。2018年6月9日,梅西百货关闭了中国官网,到了年底更是直接发布了天猫撤店公告;
2018年初,英国老牌百货Marks & Spencer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不仅关闭了中国内地所有的门店,还关闭了天猫旗舰店,甚至还把港澳地区的业务转手卖给了特许经营的合作伙伴;
2019年4月,亚马逊表示从7月18日起将不再运营中国国内市场业务,并停止在亚马逊中国网站Amazon.cn向商户提供服务;
而最近的一个消息,则是来自法国的家乐福。2019年6月23日,苏宁易购对外表示,其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将以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控股股东,家乐福集团持股降至20%。
有意思的是,虽然这些海外集团在国内纷纷败走,但国内一些本土的高端奢侈品商场却过得越来越好了。以恒隆广场为例,在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内,上海恒隆总收入同比增长10%至15.5亿人民币,租金收入及零售额分别上升12%和13%,商场的租出率达99%。
另外,根据英国建筑师事务所Sybarite与GlobalData共同发布的2019最新研究报告,来自中国的奢侈品百货北京SKP每平方英尺销量位于全球第二,称霸亚洲,全球仅次于英国奢侈品百货Harrods。
随着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喜好发生改变,往日的零售模式或许已经不再实用,高冷的姿态并不能为企业赢得消费者的心,想要深耕本土,就先得摸清用户的心理。而与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对比的,是越来越冷静的消费者,虽然高岛屋这次的败北主要是在选址、定位和装修风格,但实际上则是其未能平衡好商场、消费者和品牌的三方关系,既没有真正弄懂消费者,也没有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满足品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