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篇“星巴克最大丑闻”的震惊风文章,出现在了朋友圈中。虽然带着“最大丑闻”、“刷屏”这类字眼的文章常常没什么内容,但星巴克的“招牌”的确让人有了点击的冲动。
看了全程惊悚的内容之后,剔除掉没什么意义的外媒新闻标题集锦,文章主要引述了美国加州法院近期的关于第65号令的判决,咖啡必须标注致癌警示。
由于烘焙咖啡豆的过程,使咖啡含有丙烯酰胺这一致癌物质,洛杉矶高等法院在28日的判决中,要求被告星巴克、绿山咖啡、7-11、全食超市等90 多家餐饮企业,在加州销售的咖啡上标注致癌警告。
对于营销号的刷屏,我们联系了星巴克,很快他们就引述了全美咖啡行业协会的公告进行回应。
看起来,在否认咖啡致癌之外,星巴克和美国的其他咖啡公司还会就此开始下一步行动。根据加州法律,星巴克和其他90多家企业,可以在4月10日之前对这一判决提出反对。
除了官方的声音,其实我们还能从这件事上看到其他关于丙烯酰胺、加州致癌警告背后的而故事。
丙烯酰胺,是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公司被控有致癌风险的主角。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丙烯酰胺被定义为2A类致癌物。2A类致癌物的定义,即“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的物质。虽然丙烯酰胺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大鼠器官的致癌性,但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声有明显相关性。
再回到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的问题。咖啡豆本身,其实是不含丙烯酰胺的,丙烯酰胺也不是咖啡师们或者咖啡公司为了增加风味可以加入到饮品中的。它的出现,其实是在咖啡豆的烘焙中产生的。
而就人类的烹饪习惯来说,油炸、烧烤后的食物,大部分都会产生丙烯酰胺。炸薯条、烤肉,甚至是常见的炒菜,都会让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相比之下,咖啡中丙烯酰胺的含量,要比日常高温烹饪的菜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来的更低。
如果因为咖啡中含有的丙烯酰胺量,从而推导出致癌风险,那么我们可能要放弃所有的高温烹饪方法,基本等同于告别热菜。
除了丙烯酰胺这个听上去就很化学的物质,让星巴克和咖啡企业们背锅的另一个主角是“加州65号令”(ProPosition 65)。
1986年,加州通过了饮水安全及有毒物质法案,列出了近800种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致癌物质。不过,法案虽然列出了可能的致癌物质,但并没有对它们进行任何分级。
在现实操作中,大部分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与它的计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美国的食品安全部门,都有过相关的标准。缺少这一标准的65号令,导致了很多产品虽然致癌物质的含量可能低于世卫组织标准的100倍,也依旧被强行要求张贴致癌告示。
连锁餐厅、商店里卖的服装,就连加州的迪士尼乐园也被安上了致癌危险的牌子。对于加州人民来说,越来越频繁的致癌提示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也很难再引起波澜了。人们也会在网上调侃,在加州政府眼里一切都可能致癌。
加州人民大概怎么都不会想到,一个他们司空见惯的标识,在大洋彼岸居然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