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生长了许久的条码支付,终于迎来了央行爸爸的关注,27日,一份《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出台,从2018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份规范,将对我们的日常支付生活,带来不小的变化。
央行的规范,一共将条码支付分为4个等级,从A到D风险依次递增。A类,是采用数字证书或者电子签名等两类(含)以上要素验证交易的,单日限额由交易双方自行约定;B类,是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或者电子签名的两类(含)以上要素验证交易的,限额5000元;C类,采用不足2类的有效要素验证的,限额为1000元。而静态码,则是D类,限额500元。
规定中所说的静态码的500元限额,意味着你每天最多能向同一张打印出来贴在日常买水果、买早餐的摊位上二维码,支付500元。静态码的限额,之所以会如此之低,当然和它的不安全因素有关。静态二维码被调换,数字输入错误等扫码支付的资金损失问题,大多都是发生在静态二维码的扫码过程中的。
不过,根据央行的统计,500元的限额并不会对大部分的支付造成障碍,数据显示,条码支付500元以下的,占到整个交易的95%。绝大多数的日常购买,都在500元以下。如果与商家的支付金额较大,那么让商家主动扫用户的动态码,则依然可以完成交易。
此外,同一个身份证在同一家收单机构,基于信用卡的条码支付首款,每日累积不超过1000元,每月累积不超过1万元,而借记卡,则不受限制。这个规定,则更多是为了防止信用卡套现的问题。
当然,虽然条码支付的定位是“小额、便民市场定位”,但是规定中的A类,也在未来给了条码支付的大额交易留下了空间。除了对终端的买卖双方做出了规范,规定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对银行和支付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对于支付宝和微信两大巨头的限制。央行提出“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市场份额,采取‘烧钱’‘补贴’等不当竞争手段”的要求,对于中小型的支付机构来说,他们远没有烧钱补贴的能力,而市场上,一直用红包补贴商户和用户的行为,可能被制止。两者的补贴竞赛,也许会告一段落。
此外,规范对于业务的自制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支付机构,需要同时取得网络支付业务许可,以及银行卡收单业许可,才能在用户、商户之间,完成扫码交易。在清算管理时,要求所有的银行、支付机构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具有相应自制的合法清算机构处理。
二维码支付,被成为“新四大发明”,从而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生活和习惯,当然,这条路从来不好走。14年3月,二维码支付曾经因为安全问题,被央行叫停,银联和中国的商业银行也随即停止刚刚开始的扫码支付业务。当年的9月,微信、支付宝再次将扫码支付推向市场,而他们也将所有的银行都抛在脑后,成了市场上最大的两个巨头。
直到扫码支付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2016年,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才再次小心翼翼地重返这个市场。随着一些银行的试点,在今年5月,银联与40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云闪付的二维码支付产品。
在央行出手之后,无证行驶的条码支付被正式收编,不论是支付宝、微信还是银联、各大银行都将走上越来越规范的道路。从支付安全上来说,一定是有益的。
规定发出后,拥有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财付通,首先回应,高度认同央行为规范条码支付所作出的努力,同时积极研发新技术以及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条码支付领域的可行性。随后,支付宝也表示非常关注,并这在积极组织团队认真学习这一通知。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500元,也差不多吧。我们小老百姓平时也没太大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