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无人百货,是科技巨头们在2017对新消费许下的诺言。
年中,阿里巴巴在造物节上,把咖啡店改成了无人超市,将传递了出去。
10月,京东在北京总部开了一家无人超市,并在本月和中海地产签订了将在全国建立百家无人超市的计划。
本周,腾讯的微信支付推出了首家人脸智慧时尚店,利用优图人脸的算法,根据客户的性别年龄进行产品推荐,进出试衣间并最后结账。
微信支付与绫致时尚,在深圳和广州开了两家人脸智慧时尚店。在Jack & Jones和VERO MODA两家品牌服饰店中,用户通过下载小程序注册为会员,利用人脸识别进行试装,并最后完成支付,理论上,不需要任何服务人员的帮助。人脸识别和之后的反馈,代替服务员的推销、建议和最后的收款工作。
今年最火的无人商店概念的终端,其实还不是这些宣传性的店铺,而是各大企业都纷纷投入、圈地的“无人值守货架”。在无人超市的大概念之下,各个企业都开始从不同的方向,涌入这个领域。
一下子,我们就在无人值守货架上看到了十几家创业公司,除了他们背后的大佬,还有不少成熟的科技企业,也加入了其中。
三轮融资,皆获得腾讯支持的每日优鲜;猩便利在今年9月完成一亿的天使轮,11月再过的红杉资本领投的A1轮融资;11月,果小美获得3亿C轮融资;小e微店,今年中从原本的5公里生鲜速递,改做无人货架,本月完成2亿元的B轮。
快递起家的顺丰也加入这一风口,推出无人值守货架“丰e足食”;阿里和美联合,推出了“小卖柜”项目;京东到家联合沃尔玛、永辉超市的资源,推出智能货柜。
无人值守货架,是互联网的新零售在今年开辟的一块新市场。利用办公楼宇的共享空间作为销售的终端场地,在办公室里投入开放式的货架、冰箱,用大数据寻找更有优势的办公室销售产品,用物流保证产品的新鲜,用扫码甚至人脸识别支付简化购买程序,最后替代掉老式的自动售货机、或填补市场空白。
当然,每一家的无人货架在宣传时都有着自己的口号,物流、货源、办公场所选择、支付方式每个方向可能是一个亮点,而同品牌的无人货架,在公开的资料中,也有着千万的流水,百万的订单。这个看上去和学校小卖部没什么差别的“无人”小店,在互联网公司的资金、技术支持下,一下子吹遍了一、二线城市的商业楼宇。
无人的概念,从一家又一家的试验田店铺中,逐渐被建立起来,但是,不论是缤果盒子还是这些科技巨头们宣传的门店,“无人”与我们想象中没有人、完全的自动化,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所看到的无人,大多是通过成熟的扫码支付的手段,让顾客的扫码代替掉收银员的一小部分。事实上,整个零售端从选品、上货、盘点、检查等各个环节,人还是最可靠、自由效率的手段。
无人货架,更是从已经被吹烂并完成了淘汰整合后的共享经济里默默转移战场,将自己的亮点从办公地点的“共享”,换成现在更具科技意味的“无人”。然而,就好像互联网开创的一个有一个风口,这些其实在技术上并没有实质性突破或者技术绝对优势的项目,也逐渐会沦为下一场资本的游戏。从创业企业的蜂拥而至,到大公司挑选自己的合作方注资,接下来,就是这项不断烧钱的风口逐步收窄。
有那么两三家,可能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市场、技术的支持,从而存活下来,变成市场的寡头。剩下的,就会在烧完了钱之后,剩下一对灰烬。从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现在烧的正尽兴的无人货架可能就是下一个。
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甚至是内容不断扩张、变化新零售,他们总能用那些听不懂的高级词汇,比如人脸识别、大数据、AI算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可惜,到头来,我们却并没有看到多少真正改变消费方式的创举、真正吸引我们的依旧是烧钱的补贴带来的甜头,和最终被大资本收买的下一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