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就在眼前,欧美的购物季也紧随其后,买买买成为年底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快时尚品牌来说,年底当然也会是他们卖货、清库存的最佳时机。毕竟,在折扣面前,原本就不高的价格会变得更加诱人,令人失去理智。
可惜,就在这个狂欢打折季之前, 他们却一个个地陷入了销量不佳、拖欠工资的负面新闻之中。
上周,H&M与英国设计师ERDEM的联名上市,排队的人却不见了。2004年一小时卖断的Karl Lagerfeld联名的情况,已经很久没有再出现了。
9月,优衣库也推出了与英国设计师J. W. Anderson的合作系列。然而,他们也同样没能盼来抢购的盛况,和同期上市的iPhone 8一起,同在三里屯尴尬。
快时尚品牌们为了制造出繁荣的图景,将发售的门店减少聚集人流,不过,现场依旧没有了往日的排队潮。
当然,虽然因为上架店铺减少、产品设计风格的问题,没这几个品牌的联名打响名号。但是,同时间,品牌却增加了官网、电商旗舰店的库存,并以此作为销售的主场。H&M与ERDEM的联名,虽然没能在工作日吸引太多人到店光顾,却因为流量过大而一度导致H&M官网的瘫痪。
联名,是快时尚摆脱自己“抄袭”问题的一个捷径。即使是拿出一部分的律师费,等着大牌来告自己,快时尚也不愿意自己花钱来设计,不愿意给创意发酵的时间。这些都是成就这个行业,也最终会拖垮它的东西。
就好像是一张遮羞布,让人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宣布,即使我们绝大部分的衣服都是抄别人的也没关系,喜欢设计的还有这些机会,更何况还是这些廉价的机会。
不过,联名的确没有前两年那么奏效,它已经变成了快时尚速度换新中的一个常规部分,无法激发人们太多的涟漪,越来越成为了一种设计、造型、系列的补充。一个新套路,才是他们目前最需要的东西。
看标签,找价格,是买衣服的标准步骤。吓一跳还是心满意足,都在此一举。不过,最近土耳其的一家Zara店内衣服上的标签,却让人有些害怕。
“我做了这件你要买的衣服,却没拿到一分钱。”
这样的标语出现在自己想要买的衣服上,实在是有种助纣为虐的意思,让人害怕。Zara表示,这些标签并不是在制作中被放上的,而是讨薪的工人们在店内一个个挂上去的。
其实,Zara的这个讨薪事件,并不是最近发生的,他们欠工人的这些工资,其实发生在去年。不过Zara的母公司Inditex也早就发过声明,表示他们已经给过钱了。
去年6月,主要为Zara、Mango等快时尚品牌代工的一家伊斯坦布尔的制衣厂倒闭了。他们的老板带着Inditex给的钱逃跑了,欠着一百五十多个工人们3个月的工资和遣散费,逃跑了。
于是,工人与代表他们的非营利性组织“Clean Clothes Campaign”一起,与Inditex进行了长时间的协商,不过直到现在,他们还是没能和将近140名工人谈妥赔偿协议。Inditex愿意支付的赔偿金,仅为工人要求的1/4.
工人们在去年就进行过多次抗议,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不过,就如同绝大部分的社会新闻一样,大众的记忆基本和金鱼一样,这件事情就这样被一拖再拖。
其实去年,工人们就曾经上过法庭,并获得了法庭判决的三个月工资和赔偿(约460万人民币)的支持。在CCC协会看来,品牌方是工人们最主要的雇主,而Inditex对于他们的供应链有着严格、全方位的控制。他们有能力、有义务、有必要对他们的制衣工厂的环境、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审核、监管。
快时尚,为了成本与速度,忽略一线工人的工作环境、安全,是他们一向被指责的原罪。早在14年,爱尔兰的一家本地快时尚品牌的内袋里,曾经发现过工人写的“被迫长时间劳动”的控诉。在15年,也有中国工人偷偷地在衣服里面缝上过声讨的留言,控诉非人工作环境。
Inditex在讨薪标签发酵后,于近日宣布,将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处理这些被欠薪的跟人的问题。这件事,也许很快就能平息,但是快时尚行业的抄袭和血汗工厂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