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今年似乎突然解锁了降噪领域的新技能树,在不久之前的IFA2017中直接搬出了三款不同形态的降噪耳机,丰富了索大好降噪产品线的同时,也一解去年MDR-1000X孤军奋战的困境。不过夹在有着更多突破技术的“降噪豆”和身价最为昂贵的“大哥”WH-1000X M2之间,颈挂式降噪耳机WI-1000X的登场似乎就没有那么出挑。但是既然出生在1000X家族中,WI-1000X又怎么可能默默无闻,那么它低调的形象下是否会藏着一些令人惊艳的能量呢。
其实对于颈挂式耳机我们已经见怪不怪,即使不把目光瞥向隔壁品牌,索尼也早已在自家的MDR-XB70BT和MDR-EX750BT身上使用过了类似的设计。由于可以将大多数元件集成在颈环之中,所以这类设计的耳机耳塞更为轻量化,整体佩戴体验也更为牢靠。不过索尼并不打算默守陈规,它们在这样的设计模板上给WI-1000X塞入了更多来自自己的设计元素。
与传统的软质橡胶材质颈环不同,索尼WI-1000X的整个颈环全都设计为金属骨架支撑,并且在骨架内侧贴合后颈处附以一层仿皮材质,这有点类似于头戴式耳机的头梁设计。所以即使WI-1000X的体重达到了71g,已经远超同类型设计的蓝牙耳机,但在我尝试着佩戴了长达五个小时后,颈部也不会感到有太多压力。而且虽然看起来比同类型设计耳机要更为粗壮一些,但不论是使用颈枕还是将其隐藏在衣领下,都不会对舒适感造成什么影响。
在之前使用其它全橡胶材质颈挂式耳机时,由于配重和材质的问题,稍有剧烈运动它们便会在颈部疯狂的甩动,即使日常佩戴,也会有颈环不时瘫倒在肩膀上的尴尬,而材质结构更为稳定的WI-1000X便不会出现此类问题,颈环两端的下倾式设计也很好的贴合了肩颈部,进一步提升了佩戴的稳定性的同时也不会对喉部造成什么困扰。
而最令我感到惊艳的是耳机线的可隐藏式设计,通过颈环两端的凹槽,在收纳时可以将耳塞连接线塞入其中,以此防止耳机线纠缠在一起的烦扰,同时在收纳时,也有效的防止了背包中其他物品对耳机线的磨损。
当然有了这样的结构,索尼终于可以轻松的把线控集成到了WI-1000X颈环之上。通过颈环两端的实体按键,可以对进行切换歌曲、接/挂电话或是选择降噪模式等操作。
在以往的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对降噪耳机的音质表现进行多少苛求,因为即使是那些旗舰级降噪耳机,在谈到音质时也不免发怵。但当看到WI-1000X的Hi-Res小金标时,我们的心就已经稳了一半,而翻开它的蓝牙音频传输协议列表就会看到LDAC和aptX HD都赫然在列,看来在戴上WI-1000X之前,我们就已经可以把对它的音质期望值放到一个高位了。当然这些都跟水果家族无缘,所以我们只好选用了一台同级别的三星Galaxy Note8来进行体验。
不过即使是这台最新的Galaxy Note8,在索尼Headphones识别下也只有aptX协议而并非是aptX HD,看来日后还是需要进一步适配,当然这也并不影响我们要进行的体验。如果你喜欢的是Monstercat这类的电子乐,那么索尼的调音风格在WI-1000X中表现的依然十分讨喜,一贯擅长的低频表现在WI-1000X中也没有失手,源源不断的爆发力有时会让你怀疑它是否出自日系品牌之手,下潜深度也远超预期,而且不会出现同样注重低音表现的其它对手出现的用力过猛的现象,与同价位但注重音质的蓝牙耳机相比,WI-1000X也毫不逊色。
当然应对《Firework》这样的流行乐,WI-1000X也算是得心应手,甚至在女声的表现中超出了我对一条降噪耳机的期望值,而在高频处的延展性和解析力上,WI-1000X也能够稳定的把持,不会出现收不住的状态,表现也与同级别任何选手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即使硬要用iPhone手机来进行推动,在AAC下WI-1000X的音质表现与我们以往使用的降噪耳机相比也足够令人满意,不过还是与其他Android手机在听感上有着可以察觉到的差距。不过不论是iPhone还是其他Android手机,WI-1000X在开、关降噪时,音质表现也只会在低频处出现细微差距,不会有明显的区别。而如果想要尽可能的压榨出WI-1000X的最强功力,还可以通过连接线将它变为有线模式,不过对于这样一款耳机,再掏出一根连接线不仅会影响到佩戴体验,也有些本末倒置之感。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
胡茬小编很帅